Group construction

学校详情
广州大学
    发布时间: 2025-05-10 10:20    

国家“111计划”建设高校、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。

     广州大学国家“111计划”建设高校、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。

     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。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“广州”命名的综合性大学,于2000年合并组建,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。学校紧紧抓住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、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,坚持“四个面向”,深化与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“三个对接”,聚焦新工科、新文科、新师范建设,积极探索新医科和新农科发展,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、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。


     学校现有大学城、桂花岗、黄埔三个校区,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215人,硕士和博士研究生9287人。学校学科门类齐全、综合性强,设有26个专业学院,涵盖哲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理学、工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、交叉学科等十一大学科门类。现有1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,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34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,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。2024年本科招生专业78个,其中理工类专业43个、人文社科类专业27个、艺术类专业8个,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计52个,占2024年本科招生专业数近70%。


     学校坚持人才强校,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,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、学术精湛、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。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353人,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67人、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120人,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评为副高以上的1351人,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1730人。现有全职两院院士6人,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09人次,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07人次,广州市高层次人才296人。


     学校坚持重大需求导向、一流建设、创新引领、特色发展、精准聚焦的发展原则,按照“理厚工精、文优教特、交叉融合、创新发展”的学科建设思路,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,深化人文社科、理科类优势学科内涵建设,提升基础学科支撑能力;强化师范教育、艺术类学科特色建设;面向新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,集聚工科力量、强化交叉融合,增创和形成新工科优势。现已形成6个省高水平大学建设“冲一流”重点建设学科、14个省级重点学科、18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。工程学、计算机科学、化学、材料科学、环境/生态学、社会科学总论、数学、植物学与动物学、地学、农业科学、精神病学/心理学、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%,其中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‰;19个学科上榜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,其中土木工程和化学工程进入世界排名前百强;27个学科上榜2024软科“中国最好学科”,其中3个位列全国7%-12%、24个位列全国12%-50%。学校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主榜第98位,自2020年以来一直稳居国内百强;在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世界大学第417位、中国内地高校第78位;在 U.S.News2024-2025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大学第471位;在2025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大学第601-800位。


     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,以“德才兼备、家国情怀、视野开阔,爱体育、懂艺术,能力发展性强”为人才培养目标,设立“文体艺语劳”5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,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。学校现有4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52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(含国家级),国家级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覆盖率达100%。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、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、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、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、1个国家级现代化产业学院、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、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、51个省级教学团队;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、5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。广大“金课”体系建设成效显著,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7门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0门、省级系列精品课程73门,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课程互联和学分互认课程200门。“减震防灾教师团队”和“数学教育教师团队”入围教育部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名单。“三创营”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,学校入选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。学生在“互联网+”“挑战杯”“创青春”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。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,近3年,本科生总体去向落实率为93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