厚德立身 提升强我
平台链接

王志庚:智能社会的早期阅读

作者:早教中心   来源:德立教育   浏览:1776次 亲子共读领读者、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主任兼少儿馆馆长、研究馆员、悠贝特聘专家王志庚在“第二届亲子阅读产业峰会暨悠贝十周年庆典”的专家论坛上发表《智能社会的早期阅读》精彩演讲。

     早期阅读和智能服务在中国,在世界都是大有可为的,我一直看好它们的未来,不管AI会与人共生,还是作为一个辅助而存在。我不知道未来在什么时间,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,但至少我们这些儿童阅读和教育领域的同行者们,需要用早期阅读与科学育儿的视角去观察,思考和批判,要做理智型的人工智能的领读者,为我们的未来负责。

 

做清醒的阅读推广人


      我是一个图书馆员,一个阅读推广人,所以我特别理解所有同道者的艰辛,特别悠贝作为在亲子阅读行业坚守十年的创业企业,非常难得,在这里我以同行的名义向悠贝人致敬。


       我经常说:我们既要低头走路,还要抬头看天,更重要的,我们还要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。意思是说,在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,我们要做一个清醒的同道人——阅读推广人。


我们要研读图书馆史,阅读史,教育史,童书史和儿童文学史,我们要关注我们这100多年走过来的路,同时也要关注未来要走什么样的路,这样我们才能做好当下的儿童阅读。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《智能社会的早期阅读》,就是我说的“抬头看天”。


       如今,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到社会的很多行业,很多领域,包括我们的家庭,幼教和儿童阅读领域。比如,现在很多酒店、商场、博物馆,图书馆都会有智能机器人,他们用人类的方式跟我们互动。这样的场景到处都是,中国这一轮人工智能创新,是领先世界的。


      在淘宝上检索“人工智能早教机器人”,得到几千个回复,而且这些产品的成交量,仅2月份一个月就有几千例,据说全行业2018年达到了百万级的出货量。在AI在早教领域日渐普及的大潮中,作为专业的儿童阅读推广人,我们的态度是什么?面对“人工智能”进入儿童早期阅读领域,我们该如何应对?


人工智能对儿童的影响有待观察


     2017年,一个美国的机器人公司推出了美国的第一个儿童机器人产品。可一经发布上市公告,就有专业机构提出了质疑,说他们收集了15000个签名,建议产品终止销售,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对儿童的成长是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。


      无独有偶,2018年大家知道,亚马逊有一个机器人叫做Echo,Echo出了一个儿童版——Echo Kids。当它要上市的时候,同样面对着专业机构的质疑,后来被推迟上市。这些是美国同行的观点和评论,那么在中国,我们要如何应对?如何引领人工智能应用和服务,正确地进入到儿童教育的细分市场呢?


       调查显示,我们的家长很多都会买来早教机器人给孩子用。我们的孩子也乐此不疲地天天玩,而究竟是什么样的“人”在为孩子服务呢?谁在为孩子“守门”呢?我在国内找到了30多款智能早教产品,我把它们叫"新生”的早教机器人们,有“独生子,双胞胎,多胞胎”,都自称是智能机器人,其实功能都大同小异。


       这些早教机器人对儿童心智的发展需要质疑,有待观察。某种意义来说,人工智能还是一个孩子,它的智商还处于弱智阶段。如果为自己的孩子请保姆,谁会请一个孩子当自己孩子的保姆?没有人会做这样的事情,所以买早教机器人的时候,要好好想想了。

 

莫让人工智能产品代替亲子互动

      如果你家孩子的房间里有机器人,你家的孩子发出的第一个声音可能是“小度”,而不是爸爸,也不是妈妈!因为在我们与智能陪伴机器人的互动中,小度是高频词。毋庸置疑,在这种环境里,孩子首先学会的词语将是“小度小度”。


      现在,智能音箱很多,有一种说法叫百箱大战。在商战中,谁替我们的孩子和家长负责呢?美国的一个教育专家发表一个观点,他说,早教机器人有三宗罪,第一,泄露儿童的数据;第二,阻碍儿童的认知发展;第三,破坏儿童的社会适应性。

 

      1997年的时候,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,他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,这个理论对后面的心理学影响很深——他认为儿童的学习靠观察和模仿。这个理论就影响了很多社会心理学的细分领域。


       过去五六十年,儿童媒介发生了三次重要的革命,第一次是从传统的纸媒过渡到了影视,第二次是从影视过渡到了互联网,现在是第三次,正在从互联网过渡到智能媒介,并以智能机器人为主的媒介。每一次媒介的革命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都带来了影响。我们的孩子看电视的时候,家长担心会影响孩子的视力,影响他的语言发展和社会化程度,这种担心也来自互联网和网络游戏。现在机器人来了,我们仍要注意这样的问题。


      环境因素对于儿童认知发展非常重要,现在北美已经开始关注儿童智能应用对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,可是我们国内的心理学界,脑科学,包括行为科学,甚至教育学还没有开始这些研究。其实,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研究,我认为很重要。


      美国有这样尖锐的声音,MIT有一个教授表示,我们的孩子已经淹没到了智能设备当中,无论是智能手机,智能电视,还是智能机器人。他说这些智能产品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发展,而这恰恰是社会化很重要的维度。因为智能产品阻碍孩子的社交,所以他的结论是,孩子们不需要人工智能的助手。


      另一个机构,CCFC,他们认为人工智能不仅带来数据隐私问题,同时对孩子的情商发展也有影响。因为孩子的情商发展主要靠人与人的交流,面对面的互动,我认为这些都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观点,我自己也有类似的观点,我曾经发表过文章《别让听书伤了孩子的眼睛》,那是针对只给孩子听绘本故事,不给孩子看绘本的现象提出的。我认为,绘本是视觉的,如果只让孩子听绘本的文字、音频,而不让他看书,就相当于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电影院,把他的眼睛蒙上让他听电影,就是这样的体验。


    现在,国内的智能终端里出现了这样的机器人,除了是一个普通的智能机器人,它还带一个摄像头,这个摄像头可以读绘本中的画面,你打开一页画面它就会把页面上的文字变成声音。注意了,如果这个画面上没有文字,它也会编一段文字读出来!无字页面也能读出来。注意了,如果无字绘本也能读出来,它就已经不是在讲故事了,而是在翻译,它就是翻译机,而不是朗读机。大家都知道绘本图画的重要性,读图也是阅读行为。视觉阅读也是阅读,视觉本身还是思维呢!


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亲子陪伴

     早教机器人毕竟不是人,它无法替代父母的亲子陪伴。这次会议的主题是“陪伴成长”,我认为“陪伴”两个字选得非常好,而且我们要一直陪伴下去,以肉身陪伴我们的下一代。不要让AI剥夺了家长陪伴的权利。


    无论出于什么考虑,其实有很多家庭已经购买了早教机器人,家长们信任这个机器人,孩子也信任这个机器人。但是我们都不知道这个机器人会说出什么话来,带着你的孩子往哪里走。机器人本身没有情感,也没有价值观。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和观察。


   当然,技术上它可以完善和发展,但是,我们就完全拒绝吗?我的观点不是拒绝,我一开始就说了,我们要抬头看天。基于人工智能的阅读服务将是刚需,它存在的样态是值得研究和规范的。AI也许比我们自己更懂我们,甚至比我们每一个家长更懂孩子。


    一开始我就说了,你会给自己的孩子请另外一个孩子当保姆吗?我想不会。但反过来想,所有的保姆都是自己家在互动中培训、培养出来的,同样AI机器人也需要培训和培养,尽管它现在还是一个儿童,而我们的孩子也是一个儿童,这两个儿童可以一起成长。


    早期阅读的智能服务在中国,在世界都是大有可为的,我一直看好它的未来,不管它会与人共生,还是作为一个辅助而存在。也许在将来会有更智能化的产品,更智能化的工具手段,我不知道会在什么时间,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,但至少我们这些在阅读推广领域同行业者,需要用阅读视角作一个观察者,思考者,还要作为一个人工智能的同行者。


    最后我想说的是,让AI助力我们的科学早教,这是我自己的想法,希望也是我们的目标,而且未来能够实现。让AI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,让AI产生更甜蜜的陪伴,让AI传递中国的文化,让AI创造未来的价值。我们需要共同去创造,也许这应该是我们共同抬头望向的不远的地方。